中国对本土颠覆性技术的追求†
要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今天所处的位置,我们需要了解其对未来作出的准备。其中一项准备是中国对本土颠覆性技术的追求。中国希望在国内发展哪些颠覆性技术?它是如何追求这些技术的?目前的成果和相关影响是什么?
中国所理解的“颠覆性技术”
已故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0年代初创造了“颠覆性创新”一词,该词一直被误解,并且经常与“颠覆性技术”互换使用。根据该教授创立的非营利智囊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研究所的说明,“颠覆性创新描述的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展示一项产品或服务如何最初以简单应用方法(通常是更便宜和更容易获得的方法)于市场底部扎根,然后持续不懈地向高端市场进军,最终取代老牌竞争对手”。该研究所强调,“颠覆性创新不是让好产品变得更好的突破性技术,而是使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被获得和负担得起的创新,从而使更多人可以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强调后加)。
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颠覆性技术”一词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有可能显著改变现有市场,甚至创造一个全新市场的新技术。一些专门追踪颠覆性技术开发公司的业绩的“颠覆性技术”指数指出,这些技术目前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3D打印、清洁能源和智能电网、云计算、网络安全、金融科技、医疗保健创新和物联网。
有趣的是,中国对“颠覆性技术”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该国举办的“颠覆性技术”竞赛(见下文)的规则中提到:
颠覆性技术是“可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技术,[…]。从技术角度看,是以科学技术的新原理、新组合和新应用为基础,开辟全新技术轨道,产生突破性的创新技术;从产业角度看,应与产业结合紧密,通过形成新工艺、新产品或新模式,利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换代,改变行业主流产品和市场格局,推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颠覆性进步。(强调后加)
中国不仅强调“颠覆性技术”带来的产业转型,还强调技术突破(这一点与克里斯滕森教授的定义有关键区别)。因此,更需要密切关注该国如何追求此类技术。
中国寻找精选颠覆性技术的方法
中国对本土颠覆性技术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进行。该大赛于去年开始,现在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再次主办。
2022年大赛提供了两种方式让中国精英参加比赛:
- 方式一:“公开海选”
“公开海选”欢迎申请人提交各种类型的颠覆性技术以供考虑。2022年大赛的组织机构确定了以下重点领域:
[…]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以及交叉学科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强调后加)
在2021年的大赛中,除了“新能源”之外,所有上述领域也被确定为该大赛的重点领域。虽然组织机构没有解释为何今年增加了“新能源”一项,但这反映了中国日益希望寻求技术突破以解决能源相关问题。
通过“公开海选”的申请,必须是由中国法规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提交。它们必须信誉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项目实施条件等。整个“公开海选”过程将有多个阶段,包括项目初筛、领域赛(让同技术领域的项目被直接比较)和总决赛。遴选出的优胜项目会被推荐至中国科学技术部。
- 方式二:“揭榜挂帅”
2021年大赛仅提供“公开海选”方式让企事业单位参赛。2022年大赛提供了另一种方式,称为“揭榜挂帅”。这种方式涉及组织机构“揭榜”,列出其希望得到的“颠覆性技术”以解决特定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企事业单位将赢得大赛,并在未来的实施计划中发挥领导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部刚刚“揭榜”,列出三个领域范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绿色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该部寻求“碳基半导体”和“量子计算与测量”的颠覆性技术以解决特定问题。在“生物医药”和“绿色技术”领域,该部的明确目标是分别寻找“免疫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和“脱碳固碳”的颠覆性技术。
显然,为了使评选过程更加严格,声称对科学技术部“揭榜”提出的问题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申请单位将被要求直接在现场相互比拼。与“公开海选”一样,遴选出的优胜项目会被推荐至中国科学技术部。
成果和影响
2022年大赛的优胜项目将于今年年底评选出来。去年大赛优胜项目的详情并不清楚。一些非官方消息来源称这些项目似乎并没有很大“颠覆性”。这可能是组织机构在今年的比赛中引入更严格的评选方法(例如,使用“揭榜挂帅”的方式)的原因。
然而,现阶段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颠覆性技术”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改变行业和市场,一旦这些技术起飞,影响将是重大的。所有优胜项目都将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如大赛详情所示,中国政府将邀请“顶层战略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商业银行”参与项目孵化并且将帮助项目确定产业化场地、战略合作伙伴和其他资源。因此,中国对本土颠覆性技术的追求很可能会产生成果。
更广泛的影响不能被低估。中国已经动员全国各地的创新团队,共同解决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问题。未来几年,通过组织更多大赛,这种动量可能会产生更多创新,无论它们是否被认为是“颠覆性”的。此外,本土创新的增长将成为强大动力,推动建立更好的机制以保护创新和追踪其市场表现。最终,这些机制可能会使中国境内外的创新者和投资者受益。
† 此文章的引用是:熊美英博士,中国对本土颠覆性技术的追求,丝络谈™,简讯18号,2022年8月3日,https://sinotalks.com/inbrief/2022w31-chinese。
此文章的英文原文由Nathan Harpainter编辑。中文版本由作者翻译。载于本文章中的信息和意见作者对其负责。它们并不一定代表丝络谈™的工作或意见。